文|回声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荷兰电影《玛丽》给出了它的答案。它舍弃了传统叙事,只用极致的红与黑,却讲述了主人公玛丽从外部环境的萧条到内心被记忆困扰,最终在绝望中迸发求生欲的心理过程。
这部电影不直接告诉你故事,它只让你通过色彩和情绪,体验玛丽所经历的一切。
影片内容
一部电影,如果抽掉对白,只剩下两种颜色,它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
荷兰电影《玛丽》给出的答案,是极致的红与黑。
这不是一部循规蹈矩的电影。导演几乎是粗暴地撕开了剧情片的温情面纱,将观众直接拽入一个由色彩、情绪和幻觉构成的心理迷宫。在这里,故事退居其次,感受才是一切。
我们要做的,就是追随这两种颜色,潜入主角玛丽的世界,影片的开场,阿姆斯特丹并非明信片上的童话水城,它暗淡、破败,甚至有些废弃。
这片“黑色”的风景,就是玛丽生活的画布。它不是简单的背景板,而是角色内心的直接外化。城市的经济萧条与精神荒芜,精确地映照着玛丽生活的孤独与绝望。
摄影机在用一种几乎不加修饰的方式加重这种“黑色”。大量的手持拍摄,带来了生猛的晃动感和紧迫感,仿佛我们正透过玛丽的瞳孔,窥视这个充满压抑和不安的世界。
在这里,玛丽的个人困境,也悄然放大为一种无声的社会控诉,一个衰败的环境,如何忽视甚至吞噬掉那些本就脆弱的个体。
如果说城市是外在的黑色画布,那玛丽的内心,就是一个密不透风的黑色囚笼。
她是一个放弃了事业的摄影师,孤独、内向,甚至带着自我毁灭的倾向。影片毫不避讳地抛出那些被她“涂黑”的过去,精神治疗史,不愉快的童年。
这些历史碎片像一个个上锁的黑匣子,构成了故事悬念的核心。它们解释了玛丽为何总是处于一种痛苦和迷茫之中,也让我们对她眼前所见的一切,都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导演用构图强化了这种囚禁感。镜头时常从开阔的城市猛地切回狭窄的房间,用镜子、门框和墙角不断分割画面,将玛丽困在其中。她被自己的过去围困,动弹不得。
在绝望中迸发的生命力
就在这片几乎要被黑色吞没的绝望里,一抹红色,突兀地、刺眼地出现了。
红色,首先是爱与连接的渴望。即便生活一团糟,玛丽对情感的本能追寻,是驱动她行动的微弱火苗。
但很快,红色露出了它狰狞的另一面,血液与暴力。当玛丽目击一场犯罪,当神秘的血迹毫无征兆地出现,红色成了打破死寂的警报,将她从麻木的日常拖入一场真实的危机。
这抹红,也是玛丽在绝境中迸发出的生命力。面对追杀,她被迫从自我的囚笼中挣扎出来,去追寻、去探索、去反抗。那条在黑暗背景中显得格外鲜艳的红裙子,就像她破碎但依旧顽强的求生欲,是一声无声的尖叫。
影片最令人着迷,也最让人不安的地方,是现实与幻觉的边界被彻底溶解了,这一切是真的吗?还是她脑内的风暴?
导演根本没打算给观众一个清晰的答案。他感兴趣的,正是“黑色”的绝望现实与“红色”的创伤记忆相互侵蚀的过程。那些神秘的威胁,究竟是来自外界的杀手,还是来自她内心的恶魔?
为了呈现这种混乱,导演干脆打碎了时间线。叙事变得非线性、片段化,用一堆看似无关的场景和时间的跳跃,把观众和玛丽一同扔进了记忆与现实的漩涡。
我们和她一起迷失,分不清哪是真,哪是假。这正是影片的高明之处,它不“讲述”玛丽的混乱,而是让观众“体验”这种混乱。
最终你会发现《玛丽》的真正主角,或许是它的镜头语言本身。
手持摄影的真实感、高对比度的阴郁光影、红与黑的强烈象征,以及碎片化的迷幻叙事。所有这些技术元素,都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构建一种独一无二的感官体验。
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套只属于《玛丽》的语法。这套语法,精准地将爱与孤独、创伤与救赎这些普世的主题,翻译成了一场直击人心的视觉风暴。
影片背后的意义
城市的废墟里,一个女人独自行走。这个画面本身就是一种隐喻,关于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荒芜,关于都市文明背后的虚无。电影《玛丽》用一种近乎残酷的镜头语言,撕开了当代社会最不愿意面对的伤口。
玛丽的孤独不是偶然的。她生活在一个被遗弃的城市里,这座城市曾经繁华过,如今却只剩下断壁残垣。没有家人,没有朋友,甚至连一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没有。
导演用大量的空镜头展现这种孤独,空荡荡的街道、破败的建筑、锈迹斑斑的铁门。每一个画面都在诉说着同样的主题,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彻底孤立。
这种孤独感之所以能够触动观众,是因为它映射出了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曾经历过的某种状态。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谁没有过那种被世界抛弃的感觉呢?
孤独的玛丽却从未放弃对爱的渴望。影片中有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人,她会对着镜子说话,仿佛镜子里有另一个人在倾听。她收集破碎的玩偶,给它们取名字,跟它们分享一天的见闻。
这些看似疯狂的举动,实际上是人类最本能的需求在绝境中的表现。每个人都需要被看见、被听见、被理解。
玛丽对亲密关系的追求,不是奢望,而是生存的必需品。观众能够理解并共鸣这种追求,因为这触及了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
电影毫不回避地展示了玛丽的精神创伤。她曾经接受过精神病治疗,童年的阴影如影随形。
导演通过闪回的方式,零星地透露她过去的片段,冰冷的病房、束缚的皮带、医生面无表情的脸。这些画面像碎片一样散落在叙事中,让观众拼凑出一个支离破碎的人生。
内心的痛苦和迷茫不仅属于玛丽,也属于每一个在生活中受过伤的人。观众在看到这些场景时,很容易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无法愈合的伤口。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对幻觉与现实边界的处理。玛丽的世界里,真实和虚幻交织在一起,观众常常分不清哪些是她的想象,哪些是实际发生的。
通过玛丽这个人物,电影触及了关于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如何找到活下去的理由?一个精神受创的灵魂,如何获得救赎?
影片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玛丽的挣扎和觉醒,展现了人类精神的韧性。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即使被全世界抛弃,人依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这种希望虽然微弱,却足以支撑一个人继续前行。
废弃的城市在影片中不仅是背景,更是一个强有力的象征。破败的楼房、荒芜的街道、生锈的设施,这些都指向一个经济萧条、社会崩塌的现实。
导演通过环境的刻画,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极致后的荒诞景象。曾经繁华的商业区变成了鬼城,曾经热闹的住宅区只剩下空壳。
玛丽的个人遭遇可以被解读为整个弱势群体命运的缩影。她接受精神病治疗的经历,折射出社会对"异常者"的排斥和规训,她不愉快的童年,暴露了家庭暴力和忽视对个体造成的持久伤害。
社会总是习惯性地将这些人边缘化,将他们关进医院、收容所,或者干脆视而不见。玛丽的存在提醒着观众,在光鲜亮丽的社会表象下,还有无数被遗忘的灵魂在暗处挣扎。
影片采用的非线性叙事结构极具实验性。时间在这里不是线性流动的,而是跳跃的、碎片化的。观众可能在这一秒看到玛丽的童年,下一秒又回到她的现在,再下一秒又进入她的幻想。
这种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电影的观看习惯,迫使观众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中来。每个片段都像是一块拼图,需要观众自己去组合、去理解。这种叙事策略不仅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性,也更贴近现代人破碎的生活体验。
结语
影片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达到了惊人的深度。它不满足于表面的情感表达,而是深入到潜意识的层面,展现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社会现象在这里不是背景板,而是与个体命运紧密交织的存在。人际关系的复杂性通过玛丽与幻想中的他者的互动得到了充分展现。
宝尚配资-好的配资平台-配资证券网-第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