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环球时报》的消息,美国空军近期宣布,改变原先的五代机F-35的采购计划,预估会减少一半以上,从原定的44架采购量,降低到20架。一项喜欢渲染紧张局势、捞取军费的美国,却做出如此异常的操作,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按照美国人的说法,是因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F-35的Block 4升级项目,和TR-3标准交付上的严重延迟,尤其是“有限的财政资源”必须确保能应对主要威胁。所以不得不对F-35的采购项目动刀。
然而,表面看,这是军方对承包商的技术延误表达不满而采取的务实财务调整。然而这一决策背后,暴露出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悖论:全球最尖端战机项目之一,居然会因为软件升级滞后而被迫“裁员”——其根源既非资金短缺,亦非战略转向,而是一场军工复合体内部管理失能导致的事情,这就显得有些“幽默”了。
我们先来说说这个F-35的升级项目问题。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了解到的相关资料,美军这个所谓的“Block 4升级”包含70余项关键改进,涵盖电子战、数据处理与武器兼容性模块,是支撑F-35应对现代战场的基础。而TR-3(技术更新3)作为硬件支撑平台,承载着新一代计算机处理与传感器融合能力,二者共同构成战机战斗力的“神经中枢”。
但问题却出在,自2023年起,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多次承诺交付,却一再延期——从最初承诺的2025年春季,至今仍未明确时间表。更富戏剧性的是,五角大楼已扣留每架飞机高达500万美元的尾款,理由是“软件无法支持密集训练与实战”。价值上亿美元的隐形战机被区区几行代码“锁死”在机库,这无疑是对美国军工神话的辛辣反讽。
这种技术拖延的“幽默”背后,折射出美国军工体系的系统性痼疾。其核心在于军工复合体已陷入“垄断依赖-成本失控-监管失效”的恶性循环。洛克希德·马丁作为美国最大军火商,长期垄断尖端战机研发,导致军方议价能力被大幅削弱。当项目出现延期时,五角大楼既缺乏有效制衡手段,又因F-35已构成美空军及盟国空中力量的绝对主力而难以“断臂求生”,最终只能以象征性削减采购量施压。
与此同时,F-35项目跨军种整合的复杂性远超预估,软件需同时满足空军、海军陆战队与海军舰载机的差异化需求,承包商技术整合能力不足,与军方需求频繁变,更形成双向负反馈。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技术延迟从偶然失误演变为必然常态。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F-35困局揭示了美国军工体系在创新模式上的根本矛盾。传统“军工巨头+国防部”的封闭体系在冷战时期曾催生SR-71、B-2等突破性装备,但面对信息化战争所需的快速迭代、软硬协同能力,这套体系已显力不从心。硅谷科技公司虽具备敏捷开发优势,却因军工安全审查与利润壁垒难以进入核心防务领域。旧体系与新需求之间的鸿沟,最终以“软件升级延迟”这种黑色幽默形式爆发,成为悬在美军转型之路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美军的采购“剪刀”,看似裁减的是订单数量,但实则剪开了军工复合体的“华丽外袍”,暴露出其内里的技术窘境与制度僵化。当价值数亿美元一架的尖端战机,因软件问题沦为半成品堆放在仓库,这种荒诞剧的背后,是技术迭代失控、军工垄断反噬与战略威慑力流失的三重危机。五角大楼以财政约束为由缩减采购,实则是为体制性失灵寻找体面托辞——真正要命的不是预算表上的数字波动,而是那个曾经创造出“一小时打遍全球”军事革命的国家,如今竟被一套代码升级程序绊住了战略脚步。当幽默的根源成为常态,喜剧终将演变成悲剧的序幕。
宝尚配资-好的配资平台-配资证券网-第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