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央视网三农,科普中国,三农呼叫中心,四川农村信息网,内蒙古日报。
沙漠里养兔子咱们中国可太大了,光是沙漠的面积就超越了不少国家的国土面积。而早期,我国的大部分沙漠都被认为是无法治理的“死亡之地”,然而随着国家和人民的不断进步,我国不但治理了很多沙漠,而且是变着花样来治理的。
之前我已经写过“养猪治沙”和“养鱼治沙”了,这次写写兔子的版本。注意哦!这些都是绝对真实的案例,并不是硬要凑一个系列出来。
本次的事发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这片1.86万平方公里的沙漠位于内蒙古。2005年,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与地方政府合作,决定在库布其沙漠边缘的达拉特旗建立獭兔生态养殖产业园。
打从一开始,他们的目的就不止是獭兔的经济价值,而是确实打算实验性的看看獭兔是否能为治沙做出贡献。
展开剩余83%选择獭兔当然是有理由的。
所谓獭兔学名是雷克斯兔(Oryctolagus cuniculus forma domestica),这是一种原产于法国的兔种,它们的毛很短,皮质坚韧,多被用于取皮加工,是高档裘皮原料;另外据说它们的肉非常细嫩,还具有高蛋白、高磷脂、低脂肪、低胆固醇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前景。
獭兔单价可达百元,远超普通兔子,而且作为兔子,它们的繁殖力是一流的,每年可产超过30指后代!这是獭兔的经济价值。
但更重要的是獭兔的生活习性理论上跟沙漠气候比较契合。它们本身就偏爱干燥的栖息环境,因为这样的环境中,它们最爱吃的干草、草根比较容易被挖出来。而挖出这些食物的过程中,它们就意外地给能治沙带来帮助,主要是可以松动板结沙土、传播植物种子和排泄物肥沃土地。
这些挖掘的活动和它们的粪便能让沙漠的土壤增加有机质,能提升肥力,为不同的植物的生长提供养分,形成促进植物生长的良性循环。传播种子指的是它们不会特地吃草籽,翻土能让草籽被播种或者到地表再被风吹走,如果不小心吃了草籽也不会消化,草籽会跟着獭兔的排泄物出去,因而它们能作为种子的传播者。
确实听起来很有帮助,但有没有效果还得实操了才知道。
兔子带来的奇迹虽然獭兔是主角,但不可能全靠獭兔。
先行者是赵永亮父子,他们是打了基础的,先建立30万亩沙柳基地,不然纯沙漠,獭兔再厉害也没用。然后才开始引入獭兔的种群,随后又建立了规模化兔舍、饲料厂、冷链加工车间等产业链,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体系。
很快獭兔的发力了,它们挖掘后再排出兔粪,迅速将沙漠土壤改造得足以养活牧草,然后这些牧草又直接供应给獭兔吃。长成后的獭兔又直接被冷链加工车间处理后销售出去,等于是不算前期的投入,就只要付出维护牧草的钱,就能让獭兔种群“自己养自己”!
獭兔不但没消耗啥资源,反而是整个体系的生产者。
通过这样的系统,在短短20年内,该区域内的20万亩沙地的植被覆盖率从不足3%飙升至84.7%,大量植物,主要是沙柳,长得是郁郁葱葱的,成为了沙漠中的绿洲。当地的老百姓不但不再需要戴着口罩出行,收入也是增加了许多。截至2023年,库布其地区獭兔养殖带动超过3000户农牧民实现稳定增收,年收入平均达到了5~7万。听起来不算多,但跟之前他们的收入相比,可以说是翻了几番。
这20万亩地几乎纯粹是獭兔的功劳,而这些年实际上库布其沙漠总共绿化了沙漠面积远不止于此。中国治沙人治沙达到750万亩,相当于再造了1/3个库布其绿洲!
不能只靠獭兔中国治沙人开创性的采用了“立体生态光伏治沙”和“獭兔系统”结合的模式。
“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将大量深蓝色光伏板嵌入支架,这些板可以用来发电,光伏板双面发电增加效率5%-10%;而板下的空间则可用来种植牧草、药材和绿植;板间还能运用“畜禽草耦合”技术养殖獭兔和羊群。
然后獭兔就跟上段分析的那样开始了治沙,形成了新的生态循环。
通过这样的操作,大量的沙柳被种植并焕发生机,也带动了新的产业,沙柳枝条可加工成刨花板,根系持续固沙。曾经无人问津的沙丘,如今每亩沙柳每年产生数百元经济价值。产业链不断延伸,水库兴建带动水产养殖,生态好转激活沙漠旅游,多元产业让农牧民收入更多元化了。
这样独特的模式使得当地人也有很高的参与度、成就感,甚至是确实的收入,通过经济收益留住治沙人,让沙漠从负担变为资产。于是目前,该模式已经绿化沙漠750万亩。
201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注意到了库布其沙漠的变化,将其列为 “全球生态经济示范区”。当时已有成效,但还不足为奇。短短3年后的2017年,其治理模式就因为卓越的成就被写入《联合国荒漠化公约》,成为了典型的成功案例。
发布于:福建省宝尚配资-好的配资平台-配资证券网-第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