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日报》(2025年8月14日1版)。
八月的乌兰毛都草原,绿浪接天。标准化牛舍里,奶牛正惬意咀嚼着精准配比的营养餐;“牧户游”体验点中,游客品鉴非遗奶食品,笑声随草香飘散……这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画卷,正是兴安盟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建设成果的生动写照。
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草原夏日风光。
作为全国最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兴安盟地处北纬46度大兴安岭南麓生态圈,坐拥 “玉米黄金种植带”“寒地水稻黄金种植带”和“最佳养牛带”等天然禀赋。但曾几何时,草原过牧导致的生态退化与传统畜牧业低效粗放的发展模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双重枷锁。
如何破局?2023年,兴安盟锚定“生态优先、科技引领、品牌强链”三大战略,举全盟之力启动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在广袤草原上“蹚”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新路径。
展开剩余87%从“草原减负”到“生态增值” 筑牢绿色根基
“以前总觉得羊越多越好,结果对草场破坏很大。现在草原‘带薪休假’,草长起来了,我们的收入反而更高了。”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勿布林嘎查牧民西恩塔本的感慨,道出了兴安盟生态保护的蝶变历程。
在兴安盟,草原过牧曾是制约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为破解这一困境,兴安盟将解决草原过牧问题作为创建试验区八大任务之首,出台了18条硬核政策,创新推广草原“带薪休假”等6种典型模式,以“铁腕”手段倒逼生态保护。
饲草“中央厨房”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靠天养畜”的局面。2023年12月,破壁熟化全混饲草料生产线在科右前旗阿力得尔现代草产业加工物流交易园正式投产。牧民陈亮格的牛从此吃上了营养均衡的“预制菜”。
科右前旗现代草产业集聚区。
“有了这‘中央厨房’不仅省去了我调制饲料的人工成本,每吨价格还比鲜草便宜100多元。”陈亮格说,过去,家里养的30头牛需要自己铡草、配料、拌料,3个壮劳力忙一整天;如今,他用手机下单,一袋袋“预制菜”直接送到棚圈。“饲喂一个多月后,牛更壮实了,毛发也更加光滑油亮。”
“园区日产50吨,年产3万吨‘牛羊营养餐’,可满足5000头牛或4万只羊全年需求。”内蒙古现代牧场运营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钱可鑫介绍,通过饲料化加工,不仅提升草料的消化吸收率,而且还消除了秸秆中的虫卵霉菌、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
为进一步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高优质饲草供给能力,兴安盟首创性提出高标准草场建设试验,通过免耕补播、封育休养、地表水补灌、粪污发酵还草、切根改良等措施,将退化的传统放牧场转为高产的打草场,草产量由80—125公斤/亩提升至300公斤/亩以上,每亩固碳达0.1吨,实现了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双提升。
生态向好,效益也随之显现。“你看,草长得好,牛吃得壮,游客来得多,这才是好日子!”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阿拉坦敖都嘎查返乡大学生青格尔,指着远处壮实的牛群说。得益于当地政府的鼓励支持,青格尔两年前便利用自家草场与查干伊德非遗传承技艺发展起特色文旅项目。今年,他家进一步拓展发展牧户游,建设了6座高端住宿蒙古包和餐饮包,日接待量可达20多人。
“我家就在‘草原宿集’附近,能接待不少散客。草场长势好,提升了游客的牧户游体验。”青格尔算了一笔账:牧旅融合发展带来的收入增长,完全能覆盖休牧期增加的成本。“七、八月旺季,单日收入最高超过5000元,比去年同期涨了三成。”
目前,“草原宿集”项目已带动周边50多户牧民,通过多种形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共享生态红利与产业转型成果。
从“种业破局”到“全链标准” 激活产业动能
走进位于科右中旗的内蒙古中农兴安种牛科技有限公司,300多头种公牛正享受着“五星级”待遇:保温牛舍、定制营养餐、基因组测序档案。
“我们18头种公牛冲进全国百强,连续3年霸榜!”公司技术总监尹旭升指着2024年中国肉牛选择指数榜介绍说。作为兴安盟首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该公司打破了核心种源长期依赖进口的困局,每年可生产优质冻精550万剂,累计改良黄牛超150万头。
科右中旗养殖户膘肥体壮的牛群。
种业是畜牧业的“芯片”,兴安盟把种业振兴作为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关键,持续加大新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新品种培育力度,全力打造蒙东区域畜禽核心种源基地。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新品种培育、核心种源生产能力提升及肉牛种业生产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这是我们今年改建的现代化羊舍,现在我们的羊都有了自己的名字——札萨克图羊!”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满族屯嘎查牧民王阿日本合喜格养了30多年羊,从未想过自己的羊也会有如此响亮的名号。
2024年,札萨克图羊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正式成为兴安盟首个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实现了兴安盟畜禽遗传资源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
截至目前,兴安盟新增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2个、自治区级4个,在全国肉牛选择指数(CBI)前100名中,兴安盟占位头数位居全国第一。此外,国内最大的比利时蓝种牛种群和国内独家羊草制种基地也相继落户兴安盟。
种业“芯片”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为后续的标准化、规模化、全链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科右中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大数据中心构建起完善的数据资源体系,实现了精准化养殖、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我们园区为养殖户、企业提供全方位信息支持。”产业园肉牛全产业链项目负责人杨凤波介绍。目前,科右中旗已建成全国首个肉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了“种源繁育—饲草供应—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一体化链条。
支撑这一链条高效运转的,是兴安盟的不懈努力:以产业带、产业园区、产业强镇为重要抓手,加快实施肉牛产业再造、基础母牛扩群提质等基础提升工程,持续推动畜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转型。如今,全盟已建成规模场7712个,规模化养殖牲畜达到728.29万头只,占牲畜存栏总量的67%。
从“资源优势”到“市场价值” 拓宽增收路径
“在兴安盟,每一块牛羊肉都浸润着草原的芬芳!”日前,在“情系京蒙帮扶 助力乡村振兴——‘兴安好物进北京’主题推广系列活动”现场,兴安盟农牧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振林的热情推介让“兴安盟牛肉”这一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再次成为焦点。
从草原牧场到都市餐桌,兴安盟正通过全链条升级,让优质农畜产品的“生态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价值”。
绿丰泉牛羊冷链加工中心工人对牛肉进行分类包装。
突泉县绿丰泉牛羊冷链加工中心内,工人们正将分割好的牛肋条、牛里脊进行真空包装,即将发往北京、湖南等地的商超。“我们通过精细分割、冷链保鲜,提升产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冷链加工中心屠宰车间主任韩志超拿起一盒雪花纹理清晰的牛排介绍,“通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举办品牌推广活动,兴安盟牛肉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成为消费者眼中的‘抢手货’。”
不止于肉牛,兴安盟的肉羊、饲草、奶制品等产业也同步走上产业化之路。走进科右前旗传统奶制品产业园,奶豆腐的醇厚香气扑面而来。作为奶业生产能力提升的关键载体,这个产业园已吸引多家传统奶制品手工坊和生产企业入驻。
“以前小作坊生产,产量低,产品标准也不统一,发展受限。”兴安盟印象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朝鲁门感慨道,“入驻产业园后,检测中心免费为我们做产品检测,市场监管局手把手指导申请SC认证,还帮忙对接商超和电商销售渠道。如今,企业年产值大幅增长,周边牧民为我们供应奶源,还参与到养牛、奶制品加工中,收入也水涨船高。”
品牌强链的深入推进,让农牧民切实共享发展红利。通过打造36家区盟两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兴安盟构建起“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销售收入超百万元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136家,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覆盖率达98.8%,真正实现了“产业强”与“百姓富”的同频共振。
如今的兴安盟,草原更绿了,牛羊更壮了,牧民更富了。监测数据显示,试验区建设以来,草原植被盖度明显提高,牲畜存栏量稳中有升,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领先,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站在新的起点,兴安盟现代畜牧业试验区正锚定“打造全国畜牧业绿色转型标杆”这一目标,聚焦“七大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八大创新任务,为探索畜牧业现代化新路径贡献可复制的“兴安方案”。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宝尚配资-好的配资平台-配资证券网-第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